- 意義:助益他人或對社會有正面結果的行為
- Darley & Latane 助人五歷程 → 任一階段被干擾,助人行為就不會出現
- 注意到事件
- 詮釋為危急事件:是否能辨識及解讀危急事件,以決定介入與否。
- 承擔責任:是否有責任處理事件,決定了我們是否會伸出援手。
- 知道如何救助:個人是否具備相關知識、能力,決定了我們是否會伸出援手。
- 採取救助行動
- 影響因素
- 旁觀者效應:危機現場人數越多,助人行為出現得越少的現象。原因包含:
- 多數的無知:個人對緊急情況的判斷,因為受到眾人不採取行動的影響,而使其降低警覺。
- 責任分散:多人在場分散了彼此的責任感。
- 助人楷模:現場若有人伸出援手,其他人也會跟進。
- 訊息的角色:了解旁觀者效應的人,對事件中的受難者更願意出手幫忙。
- 個人動機因素:
- 同理-利他假說:能同理對方處境,就會基於利他動機而助人。
- 負向解除模式:見人身處苦難會使我們痛苦,助人可以解除這種負向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