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記憶

(一)歷程

  1. 編碼:將外在物理刺激轉換成心理表徵
  2. 儲存:將編碼後的訊息保留在記憶中,以備需要時提取使用
  3. 提取:將儲存在記憶中的訊息取出應用的心理歷程

(二)類別:Atkinson & Shiffrin 訊息處理論

  1. 感覺記憶:感官從環境中擷取訊息,將外在刺激轉為感覺器官的神經衝動並短暫儲存
  2. 工作記憶:
    1. 處理來自感官記憶的訊息
    2. 容量為 7 加減 2 個意元集組,通常只能保存 20 秒,所以只能處理日常簡單事務。
    3. 若訊息在此階段被心智功能持續處理,則可以進入長期記憶。
    4. 工作記憶模型Baddeley 提出的工作記憶模型包含:
      1. 中央執行系統:引導注意力
      2. 視覺空間系統
      3. 語音迴路
      4. 事件緩衝器:將許多訊息整合進事件
  3. 長期記憶
    1. 維持個體自我感和執行各種日常生活功能的基礎
    2. 保存容量接近無限
    3. 刺激先經過編碼過程轉換成形、聲、意碼,在工作記憶中透過精緻複誦,而使訊息得以長期保存。
    4. 儲存在長期記憶的訊息,須經由提取的歷程才能獲得,並將它解碼至工作記憶中,才能處理當下要執行的任務。
    5. 儲存的記憶類別:
      1. 陳述性記憶(= 外顯記憶):能覺察意識到的記憶,能陳述出從編碼到提取的記憶歷程 → 語意記憶、事件記憶
      2. 非陳述性記憶(= 內隱記憶):動作技能的學習與使用,未必能覺察或陳述 → 程序性記憶

(三)記憶的可建構性(錯誤記憶)

記憶除了會產生遺忘現象,還可能因基模的運作特性、事件後的訊息、潛意識的作用而產生扭曲現象。

  1. Bartlett 鬼的戰爭
    1. 實驗過程:讓受試者閱讀印地安傳說的文章,之後讓受試者重述文章內容。
    2. 結果:文章內容被簡化,用字、事物也被受試者本身文化的字詞所取代。
    3. 說明:個體會以自身基模內的知識來推測出細節 → 顯示出記憶是一個主動建構的歷程,容易失真。
  2. Loftus 錯誤記憶研究
    1. 實驗過程:讓受試者觀看兩車相撞的影片,將受試者分成兩組,請他們估計車禍時的車速。詢問兩組受試者相撞車速時,關鍵字分別為 hit 和 smashed。
    2. 結果:smashed 組報告的車速顯著高於 hit 組,且詢問兩組是否有看到碎玻璃,smashed 組回答有的機率也高於 hit 組。
    3. 說明:記憶內容易受到事件發生後的訊息所影響。

二、遺忘

(一)干擾論

(二)檢索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