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Piaget 發生知識論
基模理論
- 基模:是一組知識結構,嬰兒剛出生即開始主動運用基本行為模式來對環境作出反應,以獲取知識與形成經驗
- 失衡:個體無法同化環境中新知識、經驗時,心理會呈現失衡的狀態。
- 組織:將現有基模與新的、複雜的智力結構作結合。
- 平衡:既有基模能輕易同化新知識、經驗,心理會呈現平衡的狀態。
認知發展理論
- 感覺運動期 0~2y
- 反射性活動:以本能性的反射動作達成目的性活動。
- 模仿:能模仿、複製不在場楷模的行為。
- 物體恆存性:當物體不在視線範圍內,知道物體仍存在的概念。
- 前運思期 2~7y
- 符號性功能:以一個語言或物體來代表其他東西的能力,例如扮家家酒。
- 泛靈論:將無生命的物體視為有生命。
- 自我中心:從自己的觀點觀看世界,難以辨識他人觀點的傾向。
- 預設因果 / 橫斷推理:任何兩件事恰巧同時發生時,會假設是其中一事引起另一事件。
- 具體運思期 7~12y
- 保留概念:可以理解某物體的特定屬性,在其表象改變時,其實質仍然不變,例如體積、質量、數量。
- 分類: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將物體加以分類。
- 心理排列:可以使用大於、小於來完成量化比較。
- 形式運思期 12y ↑
- 假設演繹推理:具抽象思考能力,能按照假設驗證的科學方法解決問題。
(二)Vygotsky 認知發展論
- 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。
- 認知思維與語言發展有關。
- 近側發展區:指一個兒童認知發展的水準區間。其下限為兒童能獨立完成的事項,而上限則為兒童在引導之下能完成的事項。因此,Vygotsky 主張教育可提升兒童認知發展水準。
- 適應:個體因心理失衡而主動改變既有基模的心理歷程,包含「同化」和「調適」。
- 同化:以現有的基模來解讀新經驗。
- 調適:為了描述新經驗而修改現有的基模。
- 鷹架作用:指導者對學習者的現況來提供協助,使其能從中獲益並增加對問題的了解。經由鷹架作用,使學習者能達到近側發展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