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意義:一種有意圖的行為,以傷害或引起他人痛苦為目的。
- 敵意性攻擊:以傷害特定對象為主要目的
- 工具性攻擊:為了達成其他目標而以傷害他人為手段
- 成因
- 生物因素:睪固酮含量與攻擊行為有正相關;血清素含量與攻擊行為傾向成反比;酒精導致自制力下降而提高攻擊行為(家暴、酒駕)。
- 心理、社會因素
- 挫折攻擊假說:Dollard 提出,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受挫,便會尋找其他途徑宣洩,故認為挫折是攻擊行為的動機。
- 負面情緒誘發:後續研究認為上述「挫折」應解釋為個人因情境產生的負面情緒,會誘發攻擊行為。(如:氣溫過高、被他人排擠等)
- 社會學習:Bandura 透過使兒童觀看成人毆打娃娃的影片,發現兒童有觀察學習攻擊行為的傾向。
- 消除方法
- 消除群體間攻擊行為:
- 接觸假說:若增加不同群體間的互動,便能化解刻板印象、偏見、歧視,進而減少攻擊行為。
- Sherif 夏令營對抗研究:消除兩個小隊間攻擊行為的方法,就是使其互相合作達成任務。
- 消除個體攻擊行為:
- 觀察學習無侵略性的角色模式
- 產生與侵略性互斥的反應(如幽默、同理心)
- 使用認知策略(停止思考攻擊行為)
- 若懲罰攻擊行為或採取宣洩的方式,反而可能助長攻擊行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