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定義、機制
原本只隨著非制約刺激(UCS)而產生的非制約反應(UCR),經過刻意操弄使制約刺激(CS)和 UCS 配對多次後,產生 CS 單獨出現時也能引起類似於 UCR 的學習結果(制約反應,CR)。
二、實驗:Pavlov 狗分泌唾液
狗原先只會因為食物而流口水,經食物與鈴聲配對後,鈴聲也能引起狗流口水的反應。
UCS(食物)→ UCR(口水)
+
CS(鈴聲)→ CR(口水)
三、成因
- 同時制約、延宕制約、前向制約 → 都能產生學習效果 → 時間接近性非制約學習的主因
- 個體對 CS 和 UCS 間依存性的認知才是制約學習的主因
四、延伸
- 消弱:經過古典制約後,在 UCS 不出現而 CS 單獨出現時,個體的反應強度會逐漸減弱至不再反應。
- 自然恢復:在消弱後,有時個體還是會對 CS 產生反應,這代表 CR 雖可能消失,但學習記憶不會完全消除。
- 類化:個體將和 CS 屬性相似的刺激視為同一種刺激而產生 CR。例:蛇和草繩。
- 區辨:個體能區辨兩個屬性相似的刺激,只對必要的刺激採取反應。
五、治療
透過學習新反應來改變行為模式。
- 反制約療法、系統減敏感法
- 可應用疾患:強迫症、恐懼症、焦慮症、厭食症、酒精成癮 → 均屬透過不當的刺激連結而習得的適應不良行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