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假定(人性觀):生物決定論 → 本能是身體內部的興奮狀態,而本能動機的來源稱為欲力。

  2. 心理結構

    1. 層次:意識、前意識、潛意識
    2. 人格結構:自我(現實原則,大部分有意識)、超我(道德原則,部分有意識)、本我(享樂原則,完全潛意識)

    1280px-Structural-Iceberg-zh.svg.png

  3. 歷程

    1. 趨樂避苦的動機
    2. 功能動力性:
      1. 宣洩 → 生之本能或死之本能對客體(人、事、物)產生的行為
      2. 反宣洩 → 抑制現實無法接受的本能衝動
    3. 不同原則間衝突 → 產生焦慮 → 防衛機轉
    4. 防衛機轉:個體無法以正常行為面對挫折,為減少焦慮,所採取的習慣因應方式。
      1. 合理化:為潛意識渴望的行為,提供合邏輯的解釋。
      2. 投射:把自己難以接受的情緒,加諸於別人身上,ex: 推卸責任。
      3. 否認:無意識地拒絕承認不愉快的現實。
      4. 轉移/替代:將能量從無法面對的對象身上,導引到其他較安全的對象身上。
      5. 壓抑:情感不被「超我」接受,而將痛苦經驗或慾望,壓抑到潛意識中。
  4. 發展

    1. 焦點:性心理發展中每一個階段的欲力都有特殊的目標與對象。
    2. 固著:如果某時期的焦點沒有得到適當的滿足,將使個體停留在此一階段的需求,而產生情緒反應刻板化的結果。
    3. 性心理發展期:
      1. 口腔期:0~1y → 欲力主要集中在口腔,由餵哺、吸吮活動獲得滿足。
      2. 肛門期:1~3y → 欲力主要在肛門部位,由排泄活動以減除緊張而獲得滿足。
      3. 性器期:3~6y → 欲力主要在生殖器官上,產生戀父/母情節,經由對父母的認同而在人格形成上產生重要影響。
      4. 潛伏期:6~12y → 欲力不再有新的發展,隨著社會生活的要求,而昇華成各種有意義的活動。
      5. 生殖期:12y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