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定義、機制

  1. Skinner 認為個體在面對刺激時,若能透過某項自主行為帶來有效的後果,就會持續對該刺激產生反應。由於後果能強化行為出現的頻率,故 Skinner 稱為後效強化效果。

  2. 機制

    <aside> 💡 「增強」= 增加行為頻率;「懲罰」= 降低行為頻率 「正」= 給予刺激;「負」= 移除刺激

    </aside>

二、實驗:Skinner Box

  1. 老鼠一開始偶然觸動箱中的桿子 → 食物掉出
  2. 之後多次觸動桿子,都有食物掉出 → 反覆增強
  3. 老鼠習得壓桿子獲取食物的行為

三、增強時制

  1. 時間:立即增強、延宕增強

  2. 方式:連續增強、部分增強

  3. 部分增強

    變動比率的增強效果最強,且最難消除,因為行為次數完全不影響增強的給予,個體卻會尋找行為與增強的關係,行為便會愈做愈多。

四、增強物

  1. 初級增強物:可以立即強化感官的刺激 → 食物、水
  2. 次級增強物:藉由跟初級增強物連結,而產生相同增強效果的刺激 → 錢、讚美、成績、代幣
  3. 代幣法:用以鼓勵發展正面社會行為的增強工具

五、延伸

(一)懲罰的副作用、原則

  1. 副作用

    (1) 產生不當的制約效果:個體容易將嫌惡刺激連結到其他事物上,例如懼學症。

    (2) 產生習得無助感:若未給予適當教導,懲罰可能只加深個體的挫折感,甚至產生習得無助感。

    (3) 錯誤的認知歸因:個體會對懲罰者的情緒與動機作歸因,若懲罰者帶有負向情緒,個體可能認定懲罰者的目的不良,而對懲罰者產生怨恨的情緒。

    (4) 使個體學習到暴力行為:個體可能透過觀察學習習得攻擊行為,甚至形成暴利可讓人順從的不當信念。

  2. 原則

    (1) 採用負懲罰而非正懲罰 → 剝奪式處罰剝奪式處罰較有教育效果

    (2) 先教導再懲罰 + 預警制度 → 迴避懲罰

    (3) 罰期短 + 立即實施 → 避免錯誤歸因

    (4) 懲罰者態度目的須良善 + 正向獎賞

(二)習得無助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