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意義

Bandura (1965) 透過兒童觀看攻擊行為影片的實驗,提出社會學習論及觀察學習,強調個體能夠透過間接經驗和替代增強學習到各式各樣的行為。

二、交互決定論

Bandura 認為,學習是個體性格環境行為三者交互作用的結果,故又稱為「學習三元論」。

三、觀察學習的階段(條件)

  1. 注意:對行為產生注意,觀察行為的過程並記錄。
  2. 保持:將觀察到的行為轉換成認知心像,並以複誦維持保存在長期記憶中。
  3. 再生:個體提取記憶中的行為步驟,並評估自己的模仿執行能力。
  4. 動機:在特定情境下,個體才會表現出習得的行為。

四、自我效能 ★

(一)意義:個體對自己是否能成功達成某任務的認知,過往成敗經驗會影響自我效能的高低,個體也依此來預期未來的成敗機率,並評估是否要著手各種事項。

(二)自我效能的來源(影響因素)

  1. 過往經驗
  2. 他人經驗
  3. 言語說服
  4. 情緒激發:生理狀態或情緒的激發水準會影響自我效能感,例如處於喜悅心情的人自認完成任務的機率會較高。

五、延伸:其他的認知論

(一)Köhler 頓悟學習

  1. 意義:個體洞察情境中各項條件的關係,產生啊哈經驗。

  2. 實驗:猩猩接桿打香蕉

    當猩猩看出了幾根短棒接起來與高處的香蕉之間的關係時,便產生了頓悟,解決了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