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himsical.com/AYgkxg5iLk8JXBwgZsSwj4
壓力形成歷程
壓力源
- 意涵:造成個體壓力的外在事件或情境,可區分為慢性壓力源與急性壓力源。
- 急性壓力源:威脅到個體或其他人的生命安全,或引起恐懼、無助感的災難性事件,例如性侵、恐攻、太魯閣號撞工程車案、新冠肺炎疫情。→ 參「疾患 PTSD」
- 慢性壓力源:其壓力情境是逐漸開始的、強度較低的,但作用較長久。
- 社會壓力源:由社會、文化、經濟環境所引起,常顯現於家庭、職場、學校裡遇到的長期困境。
- 耗竭:情緒、生理、認知上感到倦怠,通常與生活有關。
- 同情疲乏:醫療人員及其他照顧他人的工作者,受到被照顧者的壓力影響,而讓自己對工作感到不愉快,並抗拒與被照顧者進行接觸。
- 生活重大事件:日常生活秩序的重要改變,例如畢業、結婚等。
- 生活瑣事:造成輕微不愉快或挫折的生活小事件,但卻有累積的效果,進而影響健康。例如通勤,通勤時間愈久,個體壓力感受愈明顯。
壓力反應
又稱「壓力」,個體在因應壓力源時,所產生心理或生理上的變化,這種變化就稱為壓力反應。
壓力評估
壓力源經過個體的認知評估,覺知道環境要求與其生理、心理、社會系統資源之間有差距,從而產生壓力反應。
https://whimsical.com/4vjHKqSwW71Yk5yxVSGQSh
戰或逃反應
- 當緊張情境突然出現,身體會產生急劇的壓力反應,使身體做好防禦或逃跑的準備,這種「戰或逃反應」由 HPA 軸調控。
- HPA 軸:下視丘—腦下垂體—腎上腺皮質(分泌壓力賀爾蒙)
Selye 一般適應症候群
依據小白鼠適應壓力的研究,發現在重大且長期的壓力下,將對生理造成三階段的影響:
- 警覺期:一開始因情緒的震驚而缺乏適應能力,一小段時間後身體出現戰或逃反應。
- 抗拒期:嘗試抵抗壓力源造成的影響,身體會逐漸適應壓力源,並維持資源以應付壓力。
- 衰竭期:若抗拒期適應不佳,而壓力又持續影響個體,身體將容易衰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