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三者意涵

  1. 三者屬態度的一種

    態度是個體在成長經驗中獲得的評價系統,個體依循這個價值觀從認知、情感與行為三方面去評價自己及外在事物。正面的態度有助於社會,而負向的態度則有害社會,例如刻板印象、偏見、歧視等。

  2. 三者屬不恰當的認知、情緒、行為

    刻板印象屬態度中的認知成分,係指個體認為某一團體的成員都擁有特定的相同特徵,且以負面的看法居多。不恰當的認知會導致偏見(情緒成分)和歧視(行為成分)產生。

(二)三者形成的原因

  1. 基模過於單調

    個體運用基模以快速處理各種訊息,但若是基模形成的特徵過於單調,就只能獲得特定的刻板印象訊息。

  2. 社會類化

    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,將有認同感的團體視為「內團體」,而將其餘視為「外團體」。個體以正面情緒和優惠待遇對待內團體成員,而以負面情緒和不平等待遇對待外團體成員,即構成偏見和歧視。

  3. 規範壓力

    透過社會學習和媒體效應,個體習得主流社會規範,其中可能包含對特定團體的標籤化,為了被社會接納,個體即服從這些規範,而形成刻板印象。

(三)消除三者的方法

  1. 善用社會循環

    透過教育的方式,使個體能辨識本身的言行是否存在刻板印象並調整之,進而使刻板印象不再傳遞給下一個人。

  2. 接觸假說

    使不同團體彼此接觸、直接對話,發現彼此的相似性,當有足夠訊息否定刻板印象時,會增加刻板印象改變的可能。

  3. 認知介入

    透過自我覺察,改變對外團體的刻板印象,並進而削減偏見和歧視的形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