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界定
情緒協助我們注意重要的事情,並作出回應,把我們的意圖傳達給他人。情緒的面向包括:
(二)種類
- Ekman 提出普世可以辨認的基本情緒有 7 個:
- 憤怒
- 厭惡
- 恐懼
- 快樂
- 悲傷
- 輕視
- 驚訝
- Greenberg & Safran 情緒表現分類
- 初級情緒:個體對環境最原始基本的情感反應 → 生氣、悲傷、喜悅、恐懼、驚訝
- 次級情緒:對基本情緒思考後作出反應,是反應性情緒,包括兩種類別:
- 負向自我批評反應:將初級情緒與自我批評連結而產生其他負向情緒(例如生氣轉憂鬱)
- 安全感操作情緒:為了降低焦慮或增加自尊,將個體無法面對的初級情緒用相反的情緒來表現,類似 Freud 防衛機轉
(三)產生(情緒理論)
- 詹朗二氏情緒論
- 情緒是由生理變化所引起
- 降低生理激發才能消除負面情緒 → 透過放鬆訓練的行為治療技巧,使個體面對事件刺激時,減少過度激發
- 坎巴二氏情緒論:情緒並非起於生理變化,而是起於大腦對刺激的知覺,並由身體器官表現出情緒反應
- 斯辛二氏情緒論 aka. 情緒二因論
- 反對以上兩個理論,強調個體對生理變化和對刺激情境的認知評估,共同促成情緒經驗的強度,有時認知評估本身也可以決定情緒經驗的性質
- 例如:相同的心跳加速程度,在鬼屋的情境中,個體會認知為恐懼的情緒;在愛慕對象面前,則會認知為緊張的情緒
- 要降低負向情緒的方式是調整負向認知,透過認知行為治療,改變個體對外在刺激的解釋
- 生活應用:吊橋效應 → 與約會對象從事會引起緊張及心跳加速的活動,對方容易忽略情境的影響,而將生理變化歸因於約會對象令自身產生了戀愛情緒
- Lazarus 情緒認知評估 aka. 情緒一元論:Lazarus 認為認知與情緒是單一心智系統的元素,情緒是個體對刺激評估後產生的身心反應,個體可以經由對刺激的重新解釋,獲得新的認知評估結果。
- Soloman 情緒相對歷程理論
- 主張情緒是由動機所引起
- 大腦總是在尋求中性的平衡狀態,並非正與負的情緒感受。當個體產生即時性情緒反應時(狀態 A),大腦就會產生與之相反而較緩慢的情緒作用(狀態 B)。
- 例如:喜極而泣、樂極生悲、怒極反笑
- 對成癮及追求刺激者渴望下一次刺激的解釋:施用毒品產生的愉悅感(狀態 A) → 戒斷症狀(狀態 B) → 形成負增強(避苦求樂的驅力)→ 不斷再去追求施用毒品
(四)對思考、行為的影響
-
對認知、行為的影響
Fredrickson 擴大建立理論:正向情緒擴張個體思考、行動功能,建構終身受用的心理資源,製造向上循環的正向情緒以消弭負面情緒之生活模式,帶來持續不斷的幸福感,此理論說明個體心理資源的正面生活體驗。→ 正向心理學三核心之一:正向情緒
https://whimsical.com/7FHesPfQjH37scYm5N7p7X
-
對記憶:閃光燈效應 → 對於越重大、具情緒性的事件,記憶越深刻。
-
對決策
- 正向情緒:傾向於維持現況,採用過去一般性知識、經驗法則來處理訊息。
- 負向情緒:傾向於改變現狀,較仔細小心地採用邏輯分析去處理訊息。→ 個體處於壓力情境下,選擇判斷更加極化。
-
對工作表現:Yerks & Dodson → 工作表現和激發程度相關,焦慮程度若是剛剛好,有助於工作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