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雜了本能、趨力、認知歷程或是環境與社會文化等因素,一般的「動機」一詞指涉的是偏向後天習得,引導個體行為方向的內在期望或標準,性質上屬穩定、長期的。

(一)類別

  1. 生理取向
    1. 驅力:生理或心理失衡時產生的動力,引導個體去恢復平衡狀態。
    2. Soloman 相對歷程理論
  2. 人格取向 → 需求:個體基於生存發展所需要的事物,包含心理或生理層面。
  3. 認知取向:
    1. 外在動機:動機受外在因素影響而形成(追求肯定)
    2. 內在動機:動機是因內在需求而產生(追求個人能力)
    3. 自我效能:個體對自己是否能成功達成某任務的認知,過往成敗經驗會影響自我效能的高低,個體也依此來預期未來的成敗機率,並評估是否要著手各種事項。

(二)動機理論

  1. Maslow 需求階層論:同時是人格發展理論,人本論認為個體要能順利發展,需視環境是否能滿足其各種需求,而個體需求被滿足的程度與階層將影響其行為模式。
    1. 生理需求
    2. 安全
    3. 愛與隸屬
    4. 自尊
    5. 知的需求:對己、對人、對環境事物的變化有所理解的需求。
    6. 美的需求:對美好事物欣賞,並希望週遭事物有秩序、循真理的需求。
    7. 自我實現
    8. 超越的需求:超越自身需求,試圖推動一些理想的需求,例如:傳承理念與技藝。
  2. 過度辯證效果:一般來說,外在酬賞能提升內在動機。但是當外在酬賞和個體的表現品質完全無關時,反而會抑制原有的內在動機,而將其轉為外在動機。EX:本來捐血是為了救人,後來演變成先看捐血會不會送想要的禮物,才決定要不要捐血。

(三)動機的衝突

挫折的原因之一。

  1. 雙趨:個體同時想要兩種或以上的目標,但只能選擇其一,所產生的內心衝突。→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
  2. 雙避:個體對於兩種或以上的目標都想迴避,但只能迴避其一,所產生的內心衝突。→ 兩害相權取其輕
  3. 趨避:對於同一個目標,個體同時有趨近與迴避兩種心態。→ 又要馬兒好,又要馬兒不吃草
  4. 雙重趨避:個體對於兩種或以上的目標,都同時具有趨近與迴避兩種心態,無法單純選擇其一而迴避另一個,必須進行多重選擇。→ 考慮換工作,但新舊工作各有利弊